作者:韩浩月 来源:《意林》
周杰伦在7月下旬的这个周末,一定体验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幸福。
他的粉丝在他不在场的情况下(周杰伦至今未开微博),把他推上了微博超话周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,影响力超过1亿。
以周杰伦超话登顶为标志,低调而沉默的“80后”,完成了一次中年人的逆袭。
他们纷纷启用尘封的微博账号,学习如何使用积分打榜,刻意夸大自身的苍老以制造悲情……但这一切动作的指向都只有一个:世界暂时还是我们的,不是你们的,主流的价值观以及诠释权,还没有交棒到更年轻的“90后”“00后”手中。
“80后”通过致敬周杰伦,不仅是想要刷一次存在感,更带有“宣言”的成分,这些临近中年的人试图用年轻人熟悉且能够接受的方式,来教育后者不要走捷径,要相信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,不要陶醉于虚假的名声泡沫。
显而易见,对实力的尊重与捍卫,是促使周杰伦粉丝“抱团”的动力。
这个世界的一切,都在逐渐被年轻人改变或重新定义,但究竟什么是好的音乐,什么样的明星是优质偶像,乃至于流行文化究竟应该以怎样的位置来影响公众的生活?这些似乎都到了一个需要重新辩论、争议、厘清的时候。
从千禧年开始,除去电影原声带和演唱会现场录音,周杰伦发过14张专辑,光正版就达到数千万的销量,每张专辑都有红遍大江南北的代表作,他用作品为整个华语乐坛带来的荣誉,都是眼下这些被数据堆积出来的明星所不能比拟的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与经典,在“80后”看来,周杰伦音乐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经典,那些歌曲、歌词中的古典意象、文学成分,以及对于亲情伦理、爱情友情的表达,都与“80后”的审美与价值观相吻合。
实际上,“80后”“90后”“00后”的价值观并未断裂,他们都渴望从偶像身上寻找激励自身的元素,都愿意用消费捧红自己时代的代言人。
但分歧也是存在的。有的分歧是审美层面的,比如对外在形象的争论有没有男子汉气概;有的是价值观层面的,比如对努力的认定——靠勤奋创作赢还是靠数据热度赢。
回顾过去几年媒体对于流量明星的关注,以及公众舆论的意见,不难发现,除了才华之外,勤奋、诚实、有担当等,仍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公众人物最基本的要求。这种要求不会因为谁年龄小或者谁数据量大就降低。
周杰伦能够成功登顶超话排行榜第一名,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视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体现出能量。
娱乐工业改变了偶像的属性。过去,一名优质偶像的形成,不能只有作品没有人品,比如谈到周润发、刘德华,包括在参加商业活动而莫名其妙被刺一刀的任達华等,人们在想到他们出演的诸多作品的同时,也会联想到他们个人的努力与对社会的付出。而在新的娱乐工业链条中,偶像只是偶像,他们被严重地符号化、商品化,有的流量明星不但缺乏优质作品作为基础,其形象也缺乏人格力量的注入。
这次如果不是周杰伦,而是其他某位曾给公众娱乐生活留下清晰印迹的明星,也有很大可能战胜流量明星。这无关输赢,只是对规则、常识的一次有力强调。
如您发现有部分资讯内容不显示,请直接复制链接选择浏览器打开,不要使用微信打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