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滋补酒泡料-滋补酒药材-滋补养生酒的功效和作用情感青岛孟庆泰,青岛天后宫(青岛市民俗博物馆)游记
青岛孟庆泰,青岛天后宫(青岛市民俗博物馆)游记
2022-05-27

青岛天后宫坐落在青岛市太平路19号,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,始建于明成化三年(公元1467年),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1996年,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,并将其辟为“青岛市民俗博物馆”,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。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,为前后两进院落。其有正殿、配殿、前后两厢、戏楼、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,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。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,其它建筑物均为清水墙、小灰瓦,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,雕梁画栋,金碧辉煌。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,它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。

天后宫历史悠久,同时也命途多舛。1897年,德国占领胶澳后,将天后宫周边划为“欧美人杂居区”,不允许中国人居住。与此同时,德国总督想把天后宫拆除,但在青岛民众地强烈抵制下,德国总督迫于压力,决定将天后宫迁于中国人居住区——鲍岛区。不过,这件事随着日本人取代德国人占领青岛,不了了之。就这样,天后宫得以保住了自己在前海沿儿的老位置。

进入后天宫正门,就是天后宫的大戏楼。大戏楼为两层楼阁,金碧辉煌,门前一把大旗杆和两只大石狮和五彩缤纷的立面装,体现了青岛天后宫的气派。这座戏楼内装饰有文房四宝、希世古懂、各种用具等。

过戏楼,左右两边为传统的寺庙建筑钟楼和鼓楼。古代以敲钟击鼓作为日常的报时方式,所以有“晨钟暮鼓”之说。在古代的寺院或者城市中心经常设有钟楼和鼓楼,遥遥相对。

天后宫内,古木成荫,绿草茂盛,是典型庙宇与园林风格的有机结合。

有石碑记载了重修天后宫的情景。

进入宫内,有一方大鼎,人称“福鼎”。当游客进入天后宫时,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个粘贴,据说如果把它贴在左腿(大鼎)上,就会发财。若是贴在右腿(大鼎)上,就会平安。

在看这条青龙时,刚好遇上一个旅游团,听导游念叨着:先摸青龙头,万事好开头,后摸青龙尾,万事不后悔,再摸青龙爪,可以抓好运。

山门。门匾“神明默佑”,双重含义,有天后林默娘保佑的意思。

与山门对应的是青岛天后宫正殿,正殿内供奉天后——妈祖。门匾“慈云常护”由青岛书法家孟庆泰书。人们在殿前的炉内点燃祈愿灯,到天后娘娘的主殿祭拜。

天后即是妈祖,又称天妃、天上圣母、娘妈,是历代船工、海员、旅客、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。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,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,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。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,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,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。

妈祖原名林默,世人尊称林默娘,宋初期清源军莆田县湄洲岛人,生于北宋建隆元年,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。妈祖本是我国宋代一位道德高尚、人所钦佩的杰出女性。因林默救世济人,泽被一方,被朝廷赐封,沿海人民尊为海神,立庙祭祀。后因灵异非常,屡显灵于海上,渡海者皆祷之,被圣母慈相尊为天上圣母,庙宇遍海甸。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,经历了1000多年,起初作为民间信仰,后来成为道教信仰,最后成为历朝历代国家祭祀的对象,它延续之久,传播之广,影响之深,都是其他民间信仰所不曾有过,不可思议的。历代皇帝的尊崇和褒封,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,而且神格越来越高,传播的面越来越广。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,达到无人不知,无神能替代的程度。

东偏殿是“龙王殿”, 门匾“龙王殿”由青岛书法家王梦凡书。

内供奉东海龙王敖广。敖广面目狰狞,面色为黑色。《西游记》中东海龙王面色红润,为什么身为四海龙王之首的东海龙王会是黑色脸呢?相传,古代人民耕地要下雨,大旱之年,人们求雨无方,便将龙王像放在太阳下暴晒,以此求雨。因此,龙王在现在庙中的形象为黑色脸。

西偏殿是“督财府”,供奉着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关公。

文财神比干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位财神。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比干是子姓之后,商朝沫邑人(今河南省卫辉市北),中国古代著名忠臣,被誉为"亘古第 一忠臣";国神比干也是林氏的太始祖。

武财神关公集“忠、孝、仁、义”于一身,既可招财,又可镇宅保平安。首先他是“诚信”之神,被商人奉供为神灵,使大家以“关公”为楷模,合作共赢、财源滚滚。威风凛凛的武财神一方面可招财入屋,同时又可镇守门户,不让外邪入侵。

六十甲子星宿神殿介绍:殿内供奉有六十甲子星宿神,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属相找到自己的守护神。

西厢有药王神殿,内祀药王孙思邈。孙思邈(541年-682年),京兆华原(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)人,唐代医药学家、道士,被后人尊称为“药王”。西魏大统七年(541年),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。他从小就聪明过人,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,隋开皇元年(581年),见国事多端,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,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。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,不断积累走访,及时记录下来,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《千金要方》。唐朝建立后,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,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。唐高宗显庆四年(659年),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《唐新本草》。唐高宗上元元年(674年),孙思邈年高有病,恳请返回故里。永淳元年(682年),与世长辞。

西门。两侧楹联:汇民族文化,集精品雕刻。